读《周恩来最后600天》有感
工程公司综合办 刘彩华
最近拜读了顾保孜写的《周恩来最后600天》一书,敬仰之情、悲伤之情、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本独特的伟人传记,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它如实且细腻地记录了敬爱的周总理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最后人生岁月,也是周总理一生中最悲情也最无奈的一段人生经历。那个时候,作为共和国的第一个平民总理,周恩来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从其住院到逝世,20个月600天的时间,他共做大小手术13次,离世时体重不到60斤。作为一位特殊的癌症患者,周恩来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沉重、伤感与离情,尽管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但他依然有诸多的不舍和担心,甚至还有些许的遗憾。这一切都可以从作者在书中记写的一些感人细节中看出端倪。
比如“相濡以沫”一节中写周总理与风雨同舟半个多世纪的妻子邓颖超及身边的工作人员话别,向他们交代后事的情景——“唱完这两句,他向在场的服务人员一一表示感谢,最后,他面向妻子深情地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你了。’”还有前面“西风残照”一节写周总理住院前夕最后一次陪同外宾走进毛泽东书房,相识半个世纪的老战友以握手的方式告别,都表露和反映出周总理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因为不舍而更加关心自己的亲人、部下和战友。又如“回光返照”一节写周总理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听人念文件和报纸,“只要醒来,他的头脑都十分清楚,不仅认真地听,而且要求报纸上的大小消息都要念,边边角角的消息都不让漏掉。”这其中又透露出周总理内心的某种担心。还有作者在书中写道:“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到了生命的倒计时时刻,周恩来也没有露出一点悲观失望的情绪,也没说过半句沮丧消极的话。”可又有谁能猜度出这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一次次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伟人心中就没有一丁点儿的遗憾与无奈么?别的不说,就在“岁月留痕”一节中,我就好几次为周总理欲购魏碑拓片未能凑足500元而感到揪心的痛!洛阳之行是周总理和大自然进行的最后一次交流,从此他停止了视察大江南北的足迹。就在龙门石窟附近的禹王台,我们这位泱泱大国的政府首脑无意间遇见了一套待售的散发着墨香的魏碑拓片,尽管爱不释手,反复看了半天,最终却因为凑不足500元而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去。我想周总理的这次洛阳之行是留有遗憾的。但同时他又给我们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两样东西——严于律己的人格魅力与两袖清风的高洁品质。周总理的清廉、俭朴,足以震撼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读完《周恩来最后600天》,我已泪流满面,对周总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战胜病魔的顽强毅力所感动,他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的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执着精神与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我的灵魂、感染我的心灵,在透彻心扉的感动中,我完完全全沉浸在总理那浩然正气之中,在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中感悟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哲理,他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人格魅力与浩然正气如一盏塔永远照亮人民前行的路。真情拨动我的心弦,书中那份让我流泪的感动,使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心中有国家、有人民、有责任的共和国总理的伟大情怀与光辉形象。作者从心灵深处探寻周恩来最后岁月的美好回忆,让我怀念、感触、敬畏。我由衷地认为:“这是一本传播正能量的好书,是我们广大领导干部和每一个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好书”。
最后,以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敬爱的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赣州城投
赣州土地置业
赣州建工集团
民晟实业公司
纪检举报平台
读《周恩来最后600天》有感
工程公司综合办 刘彩华
最近拜读了顾保孜写的《周恩来最后600天》一书,敬仰之情、悲伤之情、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本独特的伟人传记,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它如实且细腻地记录了敬爱的周总理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最后人生岁月,也是周总理一生中最悲情也最无奈的一段人生经历。那个时候,作为共和国的第一个平民总理,周恩来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从其住院到逝世,20个月600天的时间,他共做大小手术13次,离世时体重不到60斤。作为一位特殊的癌症患者,周恩来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沉重、伤感与离情,尽管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但他依然有诸多的不舍和担心,甚至还有些许的遗憾。这一切都可以从作者在书中记写的一些感人细节中看出端倪。
比如“相濡以沫”一节中写周总理与风雨同舟半个多世纪的妻子邓颖超及身边的工作人员话别,向他们交代后事的情景——“唱完这两句,他向在场的服务人员一一表示感谢,最后,他面向妻子深情地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你了。’”还有前面“西风残照”一节写周总理住院前夕最后一次陪同外宾走进毛泽东书房,相识半个世纪的老战友以握手的方式告别,都表露和反映出周总理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因为不舍而更加关心自己的亲人、部下和战友。又如“回光返照”一节写周总理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听人念文件和报纸,“只要醒来,他的头脑都十分清楚,不仅认真地听,而且要求报纸上的大小消息都要念,边边角角的消息都不让漏掉。”这其中又透露出周总理内心的某种担心。还有作者在书中写道:“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到了生命的倒计时时刻,周恩来也没有露出一点悲观失望的情绪,也没说过半句沮丧消极的话。”可又有谁能猜度出这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一次次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伟人心中就没有一丁点儿的遗憾与无奈么?别的不说,就在“岁月留痕”一节中,我就好几次为周总理欲购魏碑拓片未能凑足500元而感到揪心的痛!洛阳之行是周总理和大自然进行的最后一次交流,从此他停止了视察大江南北的足迹。就在龙门石窟附近的禹王台,我们这位泱泱大国的政府首脑无意间遇见了一套待售的散发着墨香的魏碑拓片,尽管爱不释手,反复看了半天,最终却因为凑不足500元而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去。我想周总理的这次洛阳之行是留有遗憾的。但同时他又给我们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两样东西——严于律己的人格魅力与两袖清风的高洁品质。周总理的清廉、俭朴,足以震撼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读完《周恩来最后600天》,我已泪流满面,对周总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战胜病魔的顽强毅力所感动,他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的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执着精神与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我的灵魂、感染我的心灵,在透彻心扉的感动中,我完完全全沉浸在总理那浩然正气之中,在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中感悟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哲理,他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人格魅力与浩然正气如一盏塔永远照亮人民前行的路。真情拨动我的心弦,书中那份让我流泪的感动,使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心中有国家、有人民、有责任的共和国总理的伟大情怀与光辉形象。作者从心灵深处探寻周恩来最后岁月的美好回忆,让我怀念、感触、敬畏。我由衷地认为:“这是一本传播正能量的好书,是我们广大领导干部和每一个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好书”。
最后,以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敬爱的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