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有感
集团法务风险防控部 许鹏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发展战略构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自2013年下半年提出以来,便反响强烈、备受国内外关注。“一带一路”战略贯穿欧亚大陆,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连欧洲经济圈,是我国新时期地缘战略的总布局和规划。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一书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认为其必将推动传统中华文明的转型,推动近代人类文明的创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从全方位开放、周边外交、地区合作、全球发展等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指出推进战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地缘、安全、经济、法律、道德等五大风险挑战,并围绕习主席指出的“五通”对如何推进战略实施进行细致研究探讨。一口气读完本书,为作者宏大的战略视野、丰富的地缘知识、深厚的写作功底而深深折服,对“一带一路”战略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正如书中所言,“伟大的事业总是面临风险”。从历史发展和未来规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拥有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但同时在实际推行中也将面临长期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可能并非前无古人,也未必后无来者,但在当代首屈一指。举例而言,“一带一路”多是基础设施大项目,投资周期长,资金大,沿途所在国有的局势不稳、战乱频频,有的对我心存疑虑、抱有戒心,有的投资环境恶劣、政策朝令夕改,更别提不少地区地处沙漠、高原,生态环境较差,设施运行、维护相当不易。本书成稿于2015年4月,迄今已近2年,这两年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 “逆全球化”思潮上扬,民粹主义大行其道,极端主义势力不断膨胀,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诸如英国脱欧、美国放弃TPP、欧洲难民问题等事件,更是让人大跌眼镜。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在参考作者相关论述基础上,我对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思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了几点思考。
逆“全球化”思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需要文化先行。文化是全人类共通的精神产品。沿线国家普遍国情复杂,宗教信仰、地缘政治、民心社情等比较复杂,政局动荡很难预期,地区、阶层、宗教派系差异性大,而且由于外界特别是西方对“一带一路”歪曲解读,称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把中国推行战略的努力解读为在亚太地区谋求控制力乃至霸权。基于此,仅从经济领域进行互惠战略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增进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认同。从本质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都是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基础的,战略本身而言也有着文化先行的现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打破对外开放中经济为主的战略,重视从人文领域做起,重视民间交往、人员往来、舆论宣传等人文交流的先导作用,全面了解民间需求与广泛民意,消除误解误判,努力使沿线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民众充分理解和肯定“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利益,增进相关国家对战略的认同感,消除对中国谋求霸权的疑虑,确保“一带一路”建设有坚实的民心民意基础。
逆“全球化”思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需要经济互惠。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不断从发展中国家攫取资源,同时垄断发展中国家市场,造成“富国越富,贫国越贫”的现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曾被西方殖民统治或侵略渗透,在全球化进程中长期被动处于下游位置,遭受不公正待遇,必然对由中国主导的区域化经济带存有疑虑。中国要想走出去,就不能学习西方殖民统治方式,也不能照搬西方经济模式。习主席曾强调“要有新的义利观”。就像当年毛泽东决定修坦赞铁路一样,帮助非洲国家建铁路、建医院,建了几十年以后非洲还是觉得“中国人不错,中国人真帮我们发展”,为此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前期应当扮演倡导者的角色,抱开放态度,尊重各国自己的选择,尽可能与各国原有计划对接,如光明之路、欧亚经济体等;在实施过程中,要多干活、少分利,给予在先、急人所难,要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之心,大力弘扬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惠”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只要沿线发展中国家都发展起来了,大家互为市场,14亿人的市场变成40亿人的大市场,中国的经济就必能得到长期发展。
逆“全球化”思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需要安全护航。“一带一路”地区一方面多为世界经济发展落后区、全球化进程的边缘区,另一方面又多是边界领土海洋权益争端的热点区、民族宗教矛盾的交织区、恐怖主义活动活跃区、地缘控制与争夺的敏感区,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致使一些地区危机频发、冲突不止。诚如书中所言,“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类安全威胁,在“一带一路”的建构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各类安全问题,未雨绸缪,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然而,企图依靠一国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包揽天下,主宰海陆安全的地缘战略,是一种高成本、低安全的过时做法,甚至还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导致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探索与地区相关国家建立新型军事伙伴关系,积极推进维护“一带一路”地区安全与发展军事斗争的国际军事合作。首先,应不遗余力地向所在国宣传我们所倡导的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塑造起能够为相关国家所接受、信仰的理念,内化为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军事行动的遵循。其次,要加强地区安全组织建设,构建协调、沟通机制,明晰联训、联演与联合作战机制,思想安全合作组织化、制度化。再次,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军事合作的规范约束,明确界定责、权、利,避免国际纠纷、减少麻烦、提高军事行动效率,以防给人以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机会。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唯有创新理念、更新模式,统筹并进、攻坚克难,方能闯出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才能创造出“强而不霸”的中华新文明发展模式。
赣州城投
赣州土地置业
赣州建工集团
民晟实业公司
纪检举报平台
——读《“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有感
集团法务风险防控部 许鹏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发展战略构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自2013年下半年提出以来,便反响强烈、备受国内外关注。“一带一路”战略贯穿欧亚大陆,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连欧洲经济圈,是我国新时期地缘战略的总布局和规划。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一书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认为其必将推动传统中华文明的转型,推动近代人类文明的创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从全方位开放、周边外交、地区合作、全球发展等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指出推进战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地缘、安全、经济、法律、道德等五大风险挑战,并围绕习主席指出的“五通”对如何推进战略实施进行细致研究探讨。一口气读完本书,为作者宏大的战略视野、丰富的地缘知识、深厚的写作功底而深深折服,对“一带一路”战略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正如书中所言,“伟大的事业总是面临风险”。从历史发展和未来规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拥有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但同时在实际推行中也将面临长期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可能并非前无古人,也未必后无来者,但在当代首屈一指。举例而言,“一带一路”多是基础设施大项目,投资周期长,资金大,沿途所在国有的局势不稳、战乱频频,有的对我心存疑虑、抱有戒心,有的投资环境恶劣、政策朝令夕改,更别提不少地区地处沙漠、高原,生态环境较差,设施运行、维护相当不易。本书成稿于2015年4月,迄今已近2年,这两年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 “逆全球化”思潮上扬,民粹主义大行其道,极端主义势力不断膨胀,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诸如英国脱欧、美国放弃TPP、欧洲难民问题等事件,更是让人大跌眼镜。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在参考作者相关论述基础上,我对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思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了几点思考。
逆“全球化”思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需要文化先行。文化是全人类共通的精神产品。沿线国家普遍国情复杂,宗教信仰、地缘政治、民心社情等比较复杂,政局动荡很难预期,地区、阶层、宗教派系差异性大,而且由于外界特别是西方对“一带一路”歪曲解读,称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把中国推行战略的努力解读为在亚太地区谋求控制力乃至霸权。基于此,仅从经济领域进行互惠战略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增进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认同。从本质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都是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基础的,战略本身而言也有着文化先行的现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打破对外开放中经济为主的战略,重视从人文领域做起,重视民间交往、人员往来、舆论宣传等人文交流的先导作用,全面了解民间需求与广泛民意,消除误解误判,努力使沿线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民众充分理解和肯定“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利益,增进相关国家对战略的认同感,消除对中国谋求霸权的疑虑,确保“一带一路”建设有坚实的民心民意基础。
逆“全球化”思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需要经济互惠。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不断从发展中国家攫取资源,同时垄断发展中国家市场,造成“富国越富,贫国越贫”的现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曾被西方殖民统治或侵略渗透,在全球化进程中长期被动处于下游位置,遭受不公正待遇,必然对由中国主导的区域化经济带存有疑虑。中国要想走出去,就不能学习西方殖民统治方式,也不能照搬西方经济模式。习主席曾强调“要有新的义利观”。就像当年毛泽东决定修坦赞铁路一样,帮助非洲国家建铁路、建医院,建了几十年以后非洲还是觉得“中国人不错,中国人真帮我们发展”,为此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前期应当扮演倡导者的角色,抱开放态度,尊重各国自己的选择,尽可能与各国原有计划对接,如光明之路、欧亚经济体等;在实施过程中,要多干活、少分利,给予在先、急人所难,要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之心,大力弘扬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惠”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只要沿线发展中国家都发展起来了,大家互为市场,14亿人的市场变成40亿人的大市场,中国的经济就必能得到长期发展。
逆“全球化”思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需要安全护航。“一带一路”地区一方面多为世界经济发展落后区、全球化进程的边缘区,另一方面又多是边界领土海洋权益争端的热点区、民族宗教矛盾的交织区、恐怖主义活动活跃区、地缘控制与争夺的敏感区,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致使一些地区危机频发、冲突不止。诚如书中所言,“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类安全威胁,在“一带一路”的建构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各类安全问题,未雨绸缪,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然而,企图依靠一国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包揽天下,主宰海陆安全的地缘战略,是一种高成本、低安全的过时做法,甚至还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导致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探索与地区相关国家建立新型军事伙伴关系,积极推进维护“一带一路”地区安全与发展军事斗争的国际军事合作。首先,应不遗余力地向所在国宣传我们所倡导的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塑造起能够为相关国家所接受、信仰的理念,内化为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军事行动的遵循。其次,要加强地区安全组织建设,构建协调、沟通机制,明晰联训、联演与联合作战机制,思想安全合作组织化、制度化。再次,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军事合作的规范约束,明确界定责、权、利,避免国际纠纷、减少麻烦、提高军事行动效率,以防给人以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机会。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唯有创新理念、更新模式,统筹并进、攻坚克难,方能闯出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才能创造出“强而不霸”的中华新文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