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悦读
李司华:《万万没想到: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7-04-25

万万没想到: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读《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有感

审计监察部 李司华

高手是怎样炼成的?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练习一万小时。当然,光知道这个“练习一万小时”的口号毫无意义。为什么中国城市的孩子70%家里都有钢琴而且每天被迫练习时间平均1.5小时,但是国际级的大师中国现在只有朗朗和李云迪?为什么你每天打游戏2-3个小时,打了10年也没在Dota 国际邀请赛上获得1000万美金的巨额奖金?为什么广场舞大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跳着民族热舞没有一个人跳成杨丽萍?因此“练习一万小时”理论的关键的不仅仅是练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练习的方法。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郭沫若说:“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华罗庚说:“聪明源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些名人名言都告诉我们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与努力和勤奋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一书里,告诉我们励志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只有成功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成功才可以被复制。《万万没想到》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讲反常识思维,通过了解我们自身思考过程中的陷阱,学会用理性审查直觉,有意识避免常犯的错误;第二章节讲科学的励志方法,励志是有科学规律的,科学的训练会提高你成为某个领域高手的可能性;第三章节讲科学的思想方法,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会清理你脑袋里堆积的垃圾。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是第二部分的《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与《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只要找到对的方向,找到对的方法,不断练习,不断改进,天才也是可以练出来的。

一、成功最重要的品质是自控

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在学生时代,我们往往能发现学业成功的往往是那些能管住自己,该上课的时候上课,该写作业的时候写作业,能有效规划自己学习与休闲时间的同学。在职场上更受欢迎的也是工作效率高,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能换位思考,不容易出现偏执和阴郁之类的心理问题等这类自控能力强的同事。

二、 只在“学习区”学习

作者在书中将人的知识技能分为层层镶嵌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中间一层是“学习区”,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为什么许多人在进入大学后会觉得英语四六级很难考?假设在高中时期学习的英语知识进入了大脑的“舒适区”,而在高考后就放松了英语的进一步学习,在考试时他们大脑“舒适区”所储备的英语知识依然只有高中时期的部分,自然无法应对四六级考试。有些人一天做几套卷子,但做的都是自己会做的题,自己不会做的题直接跳过不思考,这样还想有长进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把不熟练的做熟练,养成习惯,然后追求更高的难度再做不熟练的事情。即将学习区的事情通过持续不断地做变成舒适区,然后脱离舒适区,进入下一个学习区做事。

三、 持续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

为什么要有反馈?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思想、态度、行为主观性过强,只会从自己的思考角度看自己,而别人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例如,我们把教科书看了很多遍,以为自己都明白了,结果考试的时候发现并未真正理解,其实我们只是熟悉而已,而熟悉不等于理解,考试就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角度对我们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的检验。我们在练习演讲的时候对着镜子练习会比自己一个人站着练习的效果好很多,这是因为对着镜子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观察自己在演讲的时候的表现,演讲的好与不好我们都能及时发现并改正。于是乎,练习的时候有一面镜子或者有旁观者及时提供反馈,会让我们的练习进步神速。

高手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走运,但不可能永远走运,要想成为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还是要苦练自己的内功。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时,不要妄自菲薄。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点击关注赣州城投
点击关注更多
  • 赣州城投

  • 赣州土地置业

  • 赣州建工集团

  • 民晟实业公司

  • 纪检举报平台

李司华:《万万没想到: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7-04-25

万万没想到: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读《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有感

审计监察部 李司华

高手是怎样炼成的?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练习一万小时。当然,光知道这个“练习一万小时”的口号毫无意义。为什么中国城市的孩子70%家里都有钢琴而且每天被迫练习时间平均1.5小时,但是国际级的大师中国现在只有朗朗和李云迪?为什么你每天打游戏2-3个小时,打了10年也没在Dota 国际邀请赛上获得1000万美金的巨额奖金?为什么广场舞大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跳着民族热舞没有一个人跳成杨丽萍?因此“练习一万小时”理论的关键的不仅仅是练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练习的方法。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郭沫若说:“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华罗庚说:“聪明源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些名人名言都告诉我们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与努力和勤奋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一书里,告诉我们励志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只有成功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成功才可以被复制。《万万没想到》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讲反常识思维,通过了解我们自身思考过程中的陷阱,学会用理性审查直觉,有意识避免常犯的错误;第二章节讲科学的励志方法,励志是有科学规律的,科学的训练会提高你成为某个领域高手的可能性;第三章节讲科学的思想方法,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会清理你脑袋里堆积的垃圾。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是第二部分的《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与《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只要找到对的方向,找到对的方法,不断练习,不断改进,天才也是可以练出来的。

一、成功最重要的品质是自控

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在学生时代,我们往往能发现学业成功的往往是那些能管住自己,该上课的时候上课,该写作业的时候写作业,能有效规划自己学习与休闲时间的同学。在职场上更受欢迎的也是工作效率高,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能换位思考,不容易出现偏执和阴郁之类的心理问题等这类自控能力强的同事。

二、 只在“学习区”学习

作者在书中将人的知识技能分为层层镶嵌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中间一层是“学习区”,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为什么许多人在进入大学后会觉得英语四六级很难考?假设在高中时期学习的英语知识进入了大脑的“舒适区”,而在高考后就放松了英语的进一步学习,在考试时他们大脑“舒适区”所储备的英语知识依然只有高中时期的部分,自然无法应对四六级考试。有些人一天做几套卷子,但做的都是自己会做的题,自己不会做的题直接跳过不思考,这样还想有长进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把不熟练的做熟练,养成习惯,然后追求更高的难度再做不熟练的事情。即将学习区的事情通过持续不断地做变成舒适区,然后脱离舒适区,进入下一个学习区做事。

三、 持续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

为什么要有反馈?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思想、态度、行为主观性过强,只会从自己的思考角度看自己,而别人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例如,我们把教科书看了很多遍,以为自己都明白了,结果考试的时候发现并未真正理解,其实我们只是熟悉而已,而熟悉不等于理解,考试就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角度对我们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的检验。我们在练习演讲的时候对着镜子练习会比自己一个人站着练习的效果好很多,这是因为对着镜子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观察自己在演讲的时候的表现,演讲的好与不好我们都能及时发现并改正。于是乎,练习的时候有一面镜子或者有旁观者及时提供反馈,会让我们的练习进步神速。

高手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走运,但不可能永远走运,要想成为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还是要苦练自己的内功。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时,不要妄自菲薄。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