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悦读
吴洋清:《为善去恶,做“五型”员工》
发布时间:2017-07-05

为善去恶,做“五型”员工

振兴公司资产经营办 吴洋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振兴公司资产运营部的吴洋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品心学箴言,树立五型风尚——王阳明心学专题”。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大思想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又称王阳明。他论著的阳明心学流传至今,核心用四句教来概括,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今天我与大家分享对这四个方面的一点点研究和认识: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下面,我从一则小故事,带大家理解这句话:阳明先生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听到薛侃的叹息,正在赏花的阳明先生说道:“你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薛侃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他还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阳明先生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说道:“你呀,如此看待善恶,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薛侃更不知先生此话之意。阳明先生解释道:“天地万物和花园里的花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分?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若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植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成了恶的。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随后阳明先生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薛侃答道:“那肯定是恶的。”阳明先生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可见,心本身是无善无恶的,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看待世间万物。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人为何有善恶之分,是因为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就不可避免地、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就会不自觉的产生欲望,而一旦原本纯良的心被欲望蒙蔽,那么就无法明辨是非。

所以,我们需要在这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不被外在事物影响,不依附各种标准、定义、标签的束缚,积极向善,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做最好的自己!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孟子曰:“人不经过学习就能得到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也就是说,良知之心,人人皆有。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第二则小故事:公元1506年,阳明先生因反对宦官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在此任上,他捕获了当地的一个强盗头目。强盗头目在受审时跟阳明先生说:“我死罪难逃,之乎者也,道德廉耻我不想听了,要杀要剐你就痛快些!”

阳明先生说:“我不跟你谈道德廉耻。今天真热!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的难受,便欣然接收了这个建议。两人把外衣脱了,阳明先生又说:“怎么还这么热呀!咱俩把内衣也脱了!”强盗又依了他。最后,阳明先生又发话了:“我俩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愣了半天,惊道:“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于是,阳明先生开始了这番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说明你内心里还有一些羞耻感。这羞耻感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现呢?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此时,强盗头目被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伏法。

这个故事,阳明先生巧妙地运用“脱衣”法,让冥顽不灵的强盗头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羞耻感,进而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良知。

阳明先生说,人人皆有良知,个个做得圣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只管满足和追逐欲望,那么一旦人的本质被掩盖,就远离了良知。所以我们只要心中存有善心,做善事,良知自在你心中,自己也可以成为圣贤。

点击关注赣州城投
点击关注更多
  • 赣州城投

  • 赣州土地置业

  • 赣州建工集团

  • 民晟实业公司

  • 纪检举报平台

吴洋清:《为善去恶,做“五型”员工》
发布时间:2017-07-05

为善去恶,做“五型”员工

振兴公司资产经营办 吴洋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振兴公司资产运营部的吴洋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品心学箴言,树立五型风尚——王阳明心学专题”。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大思想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又称王阳明。他论著的阳明心学流传至今,核心用四句教来概括,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今天我与大家分享对这四个方面的一点点研究和认识: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下面,我从一则小故事,带大家理解这句话:阳明先生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听到薛侃的叹息,正在赏花的阳明先生说道:“你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薛侃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他还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阳明先生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说道:“你呀,如此看待善恶,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薛侃更不知先生此话之意。阳明先生解释道:“天地万物和花园里的花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分?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若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植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成了恶的。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随后阳明先生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薛侃答道:“那肯定是恶的。”阳明先生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可见,心本身是无善无恶的,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看待世间万物。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人为何有善恶之分,是因为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就不可避免地、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就会不自觉的产生欲望,而一旦原本纯良的心被欲望蒙蔽,那么就无法明辨是非。

所以,我们需要在这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不被外在事物影响,不依附各种标准、定义、标签的束缚,积极向善,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做最好的自己!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孟子曰:“人不经过学习就能得到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也就是说,良知之心,人人皆有。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第二则小故事:公元1506年,阳明先生因反对宦官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在此任上,他捕获了当地的一个强盗头目。强盗头目在受审时跟阳明先生说:“我死罪难逃,之乎者也,道德廉耻我不想听了,要杀要剐你就痛快些!”

阳明先生说:“我不跟你谈道德廉耻。今天真热!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的难受,便欣然接收了这个建议。两人把外衣脱了,阳明先生又说:“怎么还这么热呀!咱俩把内衣也脱了!”强盗又依了他。最后,阳明先生又发话了:“我俩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愣了半天,惊道:“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于是,阳明先生开始了这番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说明你内心里还有一些羞耻感。这羞耻感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现呢?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此时,强盗头目被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伏法。

这个故事,阳明先生巧妙地运用“脱衣”法,让冥顽不灵的强盗头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羞耻感,进而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良知。

阳明先生说,人人皆有良知,个个做得圣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只管满足和追逐欲望,那么一旦人的本质被掩盖,就远离了良知。所以我们只要心中存有善心,做善事,良知自在你心中,自己也可以成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