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阳明心学,修养强大内心
集团党委办公室 孙爱林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看到今天这期读书分享会的主题,我们马上能想到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与赣南有着不解之缘,曾巡抚赣南,并在多地筑室讲学,最终病逝于大余县境内,终年57岁。他临危受命,领兵打仗,剿灭赣南匪患;他广为传播自己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连我们的赣州话,听说也是王阳明教出来的。如今,从赣州一中的阳明院、老城区的阳明路等历史古迹中,我们依然能找寻到王阳明在赣南留下的光辉步履。身为赣南人中的一员,领悟心学经典,传承阳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鉴于此,今天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是《王阳明心学》。本书的作者王觉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情景对话的方式,穿越时空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古人为当代人答疑解惑、指点迷律的精彩画面,书中精髓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细细品读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一、诗书环境缔传奇
相传,王阳明正要出生的那天,他的奶奶做了个梦,梦见一群天神驾着五彩祥云,飘落到王家门口,把一个婴儿放在奶奶手上就走了……此时,奶奶突然惊醒过来,却听见隔壁房间孙子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王阳明顺利降生了。事后,王阳明的爷爷根据这个梦,给他取了一个单名“云”。可是,随着小王云的慢慢长大,王家人却一直愁容满面、雾锁心头,五岁的小王云尽然还不会说话。后来,据说在高人指点下,爷爷帮他改名字为“守仁”后,就开始说话了,而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除了日常用语能对答如流外,还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好多圣贤之言。王阳明的天分就此展露出来。
王阳明固然是一位天才,但是我想,他幼年时期的惊人表现,更多的应是得益于他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爷爷王天叙是位爱读诗书的乡绅,平时喜欢结交文人骚客,吟诗作对。父亲王华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从小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35岁便高中状元。出生在这样一个诗书家庭,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幼年王阳明耳濡目染,滋养心性的情形:日常所见,无非诗书;日常所闻,无非书香。以上这些,为王阳明日后成为一代心学大儒奠下坚实基础。当前,不少准妈妈们乐此不疲做胎教,或许也是缘于此吧。
近年来,集团采取一系列举措,下大力气打造学习平台,浓厚学习氛围,修身环境不断优化。潜移默化之下,不少员工开始“好读书、读好书”,把学习融入工作。置身在这样一个环境,我倍感幸运,心怀感恩。
二、为善去恶致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二是指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就是要让自己心明眼亮,始终保持道德高尚、品行端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建党时期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共党员人应该有的良知。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常常能发现潜藏于内心的良知。观看战争影片,会不由自主地站在正面角色这边,用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对反面角色,更多的是厌恶,总是希望他们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欣赏国际比赛,只要有本国选手参赛,即便看不太懂也会特别关注,发自内心为他们加油鼓劲,总是希望他们勇创佳绩,为国争光。这些不都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吗?
既然人人皆有良知,为什么有的人品德高尚受人敬仰,有的人品行低下遭人唾弃?王阳明认为,良知存在于人的心里,只要找到良知,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关键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也就是说,必须始终秉持心中良知,不断去除私心杂念。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是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粉丝,他所坚守不渝的基本道德是“不可说谎,不给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不能只顾自己”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道德要求,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都认同,只是有些人把它视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人生指南,有些人却常常忽视它、遗忘它,甚至抛弃它。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必须自觉修养心性,为善去恶,遵循伦理原则,严守道德规范,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违背道德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让良知不被蒙蔽,知善恶、明是非、去人欲。
三、知行合一强内心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人的一切起心动念都是知,也都是行。就好像我们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美女,觉得她美,这是知,紧接着动了一个喜欢她的念想,这就是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知行合一思想。总书记指出,“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
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知行合一是其中的内在要求。“学”是内化于知,提升政治素养,修养强大内心;“做”是外化于行,主动践履“四讲四有”标准,争做合格党员。
我们知道,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知行合一也是这样,由知而行,由行而合,由合而一,由一而知……如此循环,螺旋上升,人们的内心不断强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自觉修养心性,践行内心良知,净化自我、提升自我,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为加快推进集团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赣州城投
赣州土地置业
赣州建工集团
民晟实业公司
纪检举报平台
品读阳明心学,修养强大内心
集团党委办公室 孙爱林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看到今天这期读书分享会的主题,我们马上能想到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与赣南有着不解之缘,曾巡抚赣南,并在多地筑室讲学,最终病逝于大余县境内,终年57岁。他临危受命,领兵打仗,剿灭赣南匪患;他广为传播自己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连我们的赣州话,听说也是王阳明教出来的。如今,从赣州一中的阳明院、老城区的阳明路等历史古迹中,我们依然能找寻到王阳明在赣南留下的光辉步履。身为赣南人中的一员,领悟心学经典,传承阳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鉴于此,今天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是《王阳明心学》。本书的作者王觉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情景对话的方式,穿越时空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古人为当代人答疑解惑、指点迷律的精彩画面,书中精髓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细细品读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一、诗书环境缔传奇
相传,王阳明正要出生的那天,他的奶奶做了个梦,梦见一群天神驾着五彩祥云,飘落到王家门口,把一个婴儿放在奶奶手上就走了……此时,奶奶突然惊醒过来,却听见隔壁房间孙子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王阳明顺利降生了。事后,王阳明的爷爷根据这个梦,给他取了一个单名“云”。可是,随着小王云的慢慢长大,王家人却一直愁容满面、雾锁心头,五岁的小王云尽然还不会说话。后来,据说在高人指点下,爷爷帮他改名字为“守仁”后,就开始说话了,而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除了日常用语能对答如流外,还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好多圣贤之言。王阳明的天分就此展露出来。
王阳明固然是一位天才,但是我想,他幼年时期的惊人表现,更多的应是得益于他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爷爷王天叙是位爱读诗书的乡绅,平时喜欢结交文人骚客,吟诗作对。父亲王华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从小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35岁便高中状元。出生在这样一个诗书家庭,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幼年王阳明耳濡目染,滋养心性的情形:日常所见,无非诗书;日常所闻,无非书香。以上这些,为王阳明日后成为一代心学大儒奠下坚实基础。当前,不少准妈妈们乐此不疲做胎教,或许也是缘于此吧。
近年来,集团采取一系列举措,下大力气打造学习平台,浓厚学习氛围,修身环境不断优化。潜移默化之下,不少员工开始“好读书、读好书”,把学习融入工作。置身在这样一个环境,我倍感幸运,心怀感恩。
二、为善去恶致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二是指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就是要让自己心明眼亮,始终保持道德高尚、品行端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建党时期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共党员人应该有的良知。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常常能发现潜藏于内心的良知。观看战争影片,会不由自主地站在正面角色这边,用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对反面角色,更多的是厌恶,总是希望他们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欣赏国际比赛,只要有本国选手参赛,即便看不太懂也会特别关注,发自内心为他们加油鼓劲,总是希望他们勇创佳绩,为国争光。这些不都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吗?
既然人人皆有良知,为什么有的人品德高尚受人敬仰,有的人品行低下遭人唾弃?王阳明认为,良知存在于人的心里,只要找到良知,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关键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也就是说,必须始终秉持心中良知,不断去除私心杂念。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是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粉丝,他所坚守不渝的基本道德是“不可说谎,不给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不能只顾自己”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道德要求,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都认同,只是有些人把它视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人生指南,有些人却常常忽视它、遗忘它,甚至抛弃它。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必须自觉修养心性,为善去恶,遵循伦理原则,严守道德规范,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违背道德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让良知不被蒙蔽,知善恶、明是非、去人欲。
三、知行合一强内心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人的一切起心动念都是知,也都是行。就好像我们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美女,觉得她美,这是知,紧接着动了一个喜欢她的念想,这就是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知行合一思想。总书记指出,“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
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知行合一是其中的内在要求。“学”是内化于知,提升政治素养,修养强大内心;“做”是外化于行,主动践履“四讲四有”标准,争做合格党员。
我们知道,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知行合一也是这样,由知而行,由行而合,由合而一,由一而知……如此循环,螺旋上升,人们的内心不断强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自觉修养心性,践行内心良知,净化自我、提升自我,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为加快推进集团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