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悦读
龙琪 才东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发布时间:2017-07-05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综合管理部 龙琪 才东祎)

电影《罗马假日》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确,一本好书,就如同沉淀岁月冲刷的沙金,虽然并不璀璨耀眼,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价值连城。爱读书的人,总能够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书香浸润人生。《知行合一王阳明》便是这样一本好书,它讲述了明朝著名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无人问津的寂寞之后,他不仅得到了内心的超脱,更是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力量。凭借着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介文弱书生运筹帷幄,率文吏弱卒,平定了宁王之乱,扫除了江西的匪患,终于自己的力量,在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历史奇才的同时,为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更将“知行合一”的精神化作一盏思想明灯,跨越千百余年,为后人指明了方向!

“知行合一”是本书的精髓,更是成功的真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为了阐明知行合一的道理,王阳明还列举了两种人做事的不同方法:一种人做事懵懵懂懂,只做却不思考,就如同流水线的机器一般;还有一种人,就是每天茫茫荡荡的思考,却从未将头脑的想法立足于实践。这两种人终究都无法成事。对此,我深有体悟。我认为,王阳明所说的两种人,前者缺乏“知”,后者缺乏“行”。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干,不知道要思考琢磨,那么就是愚昧妄为。我不禁想起不久之前在一本书中读过的一句名言,这样说道:“人生如同航船,不知何往,没有目标,那么去往哪里都不是顺风。”可见,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一片荒芜寂寥的戈壁。可是另一方面,缺乏“行”也是不行的。如若一味空想,却不去实践,那么所有的思考都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终也是一事无成。所以,在王阳明看来,一件事要能办成,就必须要讲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一个人若要能成就人生,就必须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这便是他在书中所说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发人深省的古训格言,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现代文化的源泉,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共同的“生命印记”。而今,知行合一的理念更是为新形势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扎实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无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知行合一”。对于“知行合一”,习近平书记并不是要我们照搬王阳明的思想,他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一方面,他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要以“两学一做”作为抓手,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学好党章党规,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加强“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关键在于落实。”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切实将党章党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每一件具体事情中、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和日常行为上。

总书记的指示我们要坚决维护。知行合一只是一句口号,飘荡在耳畔;不只是一个想法,停留在脑海;不只是一行行文字,掩埋于深深的书卷,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每一件工作的小事里。在我看来,知行合一的“知”,体现在知识体系的完善。古话有云:“非学无以广才。”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知识底蕴,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如果没有“知”字的指引,我们的行为就会如同无头苍蝇。而这个“知”字,不仅体现在专业的学习上,也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学习上。近年来,中共中央提出“两学一做”,作为提高全党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而我们便是要以“知”为先,内化于心,只有落实好学习,才能补足“精神之钙”,铸牢“党性之魂”,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将自己塑造成为“学习型、担当型、适应型、创新型、干净型”的新型员工。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做到知而必行,知行合一。掌握了党的科学理论,就要在本职工作中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行动是做合格党员的唯一方式。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还在做。”不能将党章党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记于心、实践于行,那么对于两学一做的学习,就会沦为一纸空文。以我的工作为例。我是一个国企办公室员工,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文件,拟稿、核稿、汇总、上报,工作琐碎、繁杂。但我深信,任何职位都有它的重要意义,都有它所应该承担的重大责任。在品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之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往,我虽然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但却没有将这种“知”落实于“行”,对工作还是一味地埋头苦干,按部就班,以至于在工作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今,我懂得了,“知”固然重要,但还要将“知”落实到“行”中,才能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谱写事业的新篇章,再造新辉煌!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王阳明的谆谆教诲字字珠玑,它的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而会历久弥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践行王阳明伟大的理论精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不失本心,恪守从业之德;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永葆浩然正气;同时做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优秀的城投人。

点击关注赣州城投
点击关注更多
  • 赣州城投

  • 赣州土地置业

  • 赣州建工集团

  • 民晟实业公司

  • 纪检举报平台

龙琪 才东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发布时间:2017-07-05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综合管理部 龙琪 才东祎)

电影《罗马假日》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确,一本好书,就如同沉淀岁月冲刷的沙金,虽然并不璀璨耀眼,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价值连城。爱读书的人,总能够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书香浸润人生。《知行合一王阳明》便是这样一本好书,它讲述了明朝著名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无人问津的寂寞之后,他不仅得到了内心的超脱,更是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力量。凭借着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介文弱书生运筹帷幄,率文吏弱卒,平定了宁王之乱,扫除了江西的匪患,终于自己的力量,在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历史奇才的同时,为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更将“知行合一”的精神化作一盏思想明灯,跨越千百余年,为后人指明了方向!

“知行合一”是本书的精髓,更是成功的真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为了阐明知行合一的道理,王阳明还列举了两种人做事的不同方法:一种人做事懵懵懂懂,只做却不思考,就如同流水线的机器一般;还有一种人,就是每天茫茫荡荡的思考,却从未将头脑的想法立足于实践。这两种人终究都无法成事。对此,我深有体悟。我认为,王阳明所说的两种人,前者缺乏“知”,后者缺乏“行”。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干,不知道要思考琢磨,那么就是愚昧妄为。我不禁想起不久之前在一本书中读过的一句名言,这样说道:“人生如同航船,不知何往,没有目标,那么去往哪里都不是顺风。”可见,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一片荒芜寂寥的戈壁。可是另一方面,缺乏“行”也是不行的。如若一味空想,却不去实践,那么所有的思考都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终也是一事无成。所以,在王阳明看来,一件事要能办成,就必须要讲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一个人若要能成就人生,就必须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这便是他在书中所说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发人深省的古训格言,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现代文化的源泉,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共同的“生命印记”。而今,知行合一的理念更是为新形势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扎实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无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知行合一”。对于“知行合一”,习近平书记并不是要我们照搬王阳明的思想,他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一方面,他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要以“两学一做”作为抓手,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学好党章党规,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加强“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关键在于落实。”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切实将党章党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每一件具体事情中、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和日常行为上。

总书记的指示我们要坚决维护。知行合一只是一句口号,飘荡在耳畔;不只是一个想法,停留在脑海;不只是一行行文字,掩埋于深深的书卷,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每一件工作的小事里。在我看来,知行合一的“知”,体现在知识体系的完善。古话有云:“非学无以广才。”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知识底蕴,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如果没有“知”字的指引,我们的行为就会如同无头苍蝇。而这个“知”字,不仅体现在专业的学习上,也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学习上。近年来,中共中央提出“两学一做”,作为提高全党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而我们便是要以“知”为先,内化于心,只有落实好学习,才能补足“精神之钙”,铸牢“党性之魂”,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将自己塑造成为“学习型、担当型、适应型、创新型、干净型”的新型员工。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做到知而必行,知行合一。掌握了党的科学理论,就要在本职工作中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行动是做合格党员的唯一方式。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还在做。”不能将党章党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记于心、实践于行,那么对于两学一做的学习,就会沦为一纸空文。以我的工作为例。我是一个国企办公室员工,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文件,拟稿、核稿、汇总、上报,工作琐碎、繁杂。但我深信,任何职位都有它的重要意义,都有它所应该承担的重大责任。在品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之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往,我虽然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但却没有将这种“知”落实于“行”,对工作还是一味地埋头苦干,按部就班,以至于在工作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今,我懂得了,“知”固然重要,但还要将“知”落实到“行”中,才能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谱写事业的新篇章,再造新辉煌!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王阳明的谆谆教诲字字珠玑,它的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而会历久弥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践行王阳明伟大的理论精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不失本心,恪守从业之德;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永葆浩然正气;同时做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优秀的城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