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悦读
吴啟昌:《以工作为道场,用行动促明觉》
发布时间:2017-07-05

以工作为道场,用行动促明觉

工程公司项目二部 吴啟昌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唐代著名谏臣魏徵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一本好书为镜,不仅可以收获精神上的美好享受,而且可以从中习得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近来略有接触王阳明心学,感触颇多。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古人事迹以及我的工作,来分享我读心学的心得体会。

一、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认为一个人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他的全部世界,另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他来说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

有一次,王阳明和友人一起出游,友人指着岩间的花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当你没看到花时,花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当你看到它时,它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过来。可见,此花并不在你的心外。”一则小故事,简单地阐释了心外无物的理念。我觉得,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学习阳明的心外无物,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守住内心的宁静,做到逆境不消沉、顺境不张扬。

话说宋朝大文豪苏轼,仕途坎坷,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贬中。被贬杭州时,他在西湖上修建了苏堤,造福当地百姓;被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时,“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食芋饮水”,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并不因此消沉。他办“载酒堂”传播中原文化、提出民族平等的主张、改变当地人巫蛊治病的愚昧方式。“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处心安是吾乡。”一首《少年游》便是苏轼逆境不消沉的最好诠释。也正是因为他把艰苦的外在条件视若无物,做到心外无物,才有了百姓爱戴的苏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获唐玄宗下诏入京的李白激情洋溢。入京后获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的李白忘乎所以到在宴席上让高力士为他脱鞋,没多久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究其原因,是李白做不到心外无物,因外物而张扬。

所以工作即是一场修行,项目管理过程会遇到各种难,项目进展难,项目成本控制难,项目管理制度执行难等等,我觉得应该用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指导自己工作,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同时也不能因为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而沾沾自喜,止步于前;总之,我们要让自己不消沉不张扬,静心沉气踏踏实实地工作。

二、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最重要的哲学观点,“行”和“知”是不能分开的。“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这是王阳明极力反对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工作上,我们要不断学习知识,用知识来武装我们的行动,同时又要用行动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肯定,做个学习型与担当型的员工。

大家对“纸上谈兵”的故事都不陌生。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身为赵国大将的父亲有关军事的问题对答如流,后代替廉颇为将。由于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大败于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自己也战死于长平。赵括空有满腹的知识,却没有跟实践结合起来,没做到知行合一,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岂不悲哉!

孙权劝学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吧。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器重。后计取三郡擒郝普,濡须会战退魏军,白衣渡江夺荆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吕蒙克服军中多务的困难,坚持学习知识,并用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不仅让他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而且屡建战功成为孙权手下的得力将领。因此,以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来指导工作,将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目前我所在的A14地块返迁安置房项目实现零伤亡安全管理目标,我觉得很大原因在于我们做到了知行合一,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武装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更重要是让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做到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保安全。

三、守本然而促明觉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王阳明用佛教中的“本然”和“明觉”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本然”是人刚一出生的“良知”,“明觉”是经过不断地“致良知”、“事上磨练”后达到的境界。

从王阳明推崇的孔孟之道来说,人的本然即最初的良知是一样的,而明觉因个人“事上磨练”的不同而达到的境界不同。在项目管理工作我们会接触到各种诱惑,接触各种价值观不同的人,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习心学的“致良知”,以达到更高的“明觉”的境界。

李斯和韩非子同师荀子。韩非子一生著书立说成为法家集大成者而留名千古。以“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为人生观的李斯看了厕所的老鼠和米仓的老鼠的区别之后辞去小吏,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想尽办法成为秦王的客卿。在秦王仰慕韩非子强邀韩非子出使秦国时,李斯害怕韩非子代替自己为秦王重用,不惜陷害同师门的韩非子,迫使其在狱中自杀,为后人千古唾骂。

本然相同师门相同的二人,一个留芳名于千古一个遭千古唾骂,何也?因为韩非子在著书立说的“工作”中致甄于明觉,而李斯却在偏离“良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离明觉越来越远。工作亦是修行,在工作中保持自己的“本然”,并不断向“明觉”靠近,坚决抵制各种诱惑,守护心中那片净土,做个干净型员工。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本然与明觉,阳明心学能够指导我们工作的地方太多太多。我将继续品读阳明心学,不断汲取阳明心学给我的养分,把工作作为修炼的道场,不断在“事上磨练”,不断催促自我达到明觉的境界。谢谢大家!


点击关注赣州城投
点击关注更多
  • 赣州城投

  • 赣州土地置业

  • 赣州建工集团

  • 民晟实业公司

  • 纪检举报平台

吴啟昌:《以工作为道场,用行动促明觉》
发布时间:2017-07-05

以工作为道场,用行动促明觉

工程公司项目二部 吴啟昌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唐代著名谏臣魏徵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一本好书为镜,不仅可以收获精神上的美好享受,而且可以从中习得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近来略有接触王阳明心学,感触颇多。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古人事迹以及我的工作,来分享我读心学的心得体会。

一、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认为一个人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他的全部世界,另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他来说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

有一次,王阳明和友人一起出游,友人指着岩间的花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当你没看到花时,花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当你看到它时,它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过来。可见,此花并不在你的心外。”一则小故事,简单地阐释了心外无物的理念。我觉得,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学习阳明的心外无物,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守住内心的宁静,做到逆境不消沉、顺境不张扬。

话说宋朝大文豪苏轼,仕途坎坷,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贬中。被贬杭州时,他在西湖上修建了苏堤,造福当地百姓;被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时,“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食芋饮水”,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并不因此消沉。他办“载酒堂”传播中原文化、提出民族平等的主张、改变当地人巫蛊治病的愚昧方式。“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处心安是吾乡。”一首《少年游》便是苏轼逆境不消沉的最好诠释。也正是因为他把艰苦的外在条件视若无物,做到心外无物,才有了百姓爱戴的苏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获唐玄宗下诏入京的李白激情洋溢。入京后获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的李白忘乎所以到在宴席上让高力士为他脱鞋,没多久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究其原因,是李白做不到心外无物,因外物而张扬。

所以工作即是一场修行,项目管理过程会遇到各种难,项目进展难,项目成本控制难,项目管理制度执行难等等,我觉得应该用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指导自己工作,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同时也不能因为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而沾沾自喜,止步于前;总之,我们要让自己不消沉不张扬,静心沉气踏踏实实地工作。

二、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最重要的哲学观点,“行”和“知”是不能分开的。“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这是王阳明极力反对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工作上,我们要不断学习知识,用知识来武装我们的行动,同时又要用行动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肯定,做个学习型与担当型的员工。

大家对“纸上谈兵”的故事都不陌生。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身为赵国大将的父亲有关军事的问题对答如流,后代替廉颇为将。由于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大败于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自己也战死于长平。赵括空有满腹的知识,却没有跟实践结合起来,没做到知行合一,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岂不悲哉!

孙权劝学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吧。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器重。后计取三郡擒郝普,濡须会战退魏军,白衣渡江夺荆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吕蒙克服军中多务的困难,坚持学习知识,并用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不仅让他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而且屡建战功成为孙权手下的得力将领。因此,以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来指导工作,将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目前我所在的A14地块返迁安置房项目实现零伤亡安全管理目标,我觉得很大原因在于我们做到了知行合一,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武装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更重要是让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做到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保安全。

三、守本然而促明觉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王阳明用佛教中的“本然”和“明觉”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本然”是人刚一出生的“良知”,“明觉”是经过不断地“致良知”、“事上磨练”后达到的境界。

从王阳明推崇的孔孟之道来说,人的本然即最初的良知是一样的,而明觉因个人“事上磨练”的不同而达到的境界不同。在项目管理工作我们会接触到各种诱惑,接触各种价值观不同的人,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习心学的“致良知”,以达到更高的“明觉”的境界。

李斯和韩非子同师荀子。韩非子一生著书立说成为法家集大成者而留名千古。以“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为人生观的李斯看了厕所的老鼠和米仓的老鼠的区别之后辞去小吏,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想尽办法成为秦王的客卿。在秦王仰慕韩非子强邀韩非子出使秦国时,李斯害怕韩非子代替自己为秦王重用,不惜陷害同师门的韩非子,迫使其在狱中自杀,为后人千古唾骂。

本然相同师门相同的二人,一个留芳名于千古一个遭千古唾骂,何也?因为韩非子在著书立说的“工作”中致甄于明觉,而李斯却在偏离“良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离明觉越来越远。工作亦是修行,在工作中保持自己的“本然”,并不断向“明觉”靠近,坚决抵制各种诱惑,守护心中那片净土,做个干净型员工。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本然与明觉,阳明心学能够指导我们工作的地方太多太多。我将继续品读阳明心学,不断汲取阳明心学给我的养分,把工作作为修炼的道场,不断在“事上磨练”,不断催促自我达到明觉的境界。谢谢大家!